護國菜是一道廣東潮汕地區(qū)的漢族傳統(tǒng)特色菜式,,屬于潮菜。相傳在公元1278年,,宋朝最后一個皇帝――趙昺逃到潮州,,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廟里,廟中僧人聽說是宋朝的皇帝,,對他十分恭敬,,看到他一路上疲勞不堪,又饑又餓,,便在自己的一塊番薯地,,采摘了一些新鮮的番薯葉子,去掉苦葉,,制成湯菜,。少帝正饑渴交加,看到這菜碧綠清香,,軟滑鮮美,。吃后倍覺爽口,于是大加贊賞,。宋少帝看到廟中僧人為了保護自己,保護宋朝,,在無米無菜之際,,設法為他制做了這碗湯菜。十分感動,,于是就封此菜為“護國菜”,,一直延傳至今。現(xiàn)在廣州和潮州地區(qū),,許多菜館都有此菜供應,。
簡介
此菜是潮州湯菜中之上品,但用油較重,。上席時湯里仍是滾燙的,,因有一封油質封面,故不見熱氣升騰,。所以,,要小心燙嘴。食用時要用湯匙先將油層撥開才舀,并要淺嘗即止,。操之過急者必上其當,,成為席中取笑對象。
各地潮州菜館,,在“水陸羅八珍,,樽罌溢九醞”的宴席上,總少不了一道湯菜上品:“護國菜”,,但見:冰碗羹碧,,翡翠溶光,舉箸凝脂滑,,嚼齒留軟香,。護國菜是用甘薯葉,先除筋絡洗凈,,再用堿水浸后壓干,,以清除苦澀味;然后切過橫刀,,爆炒于油鍋,,再配上北菇,火腿茸等佐料,,加上湯煨制,。
來歷
傳說
相傳南宋最末一個皇帝——少帝趙昺,在公元一二七八年登基后,,元軍大舉侵犯,。少帝便一路南逃,經(jīng)福建跑到廣東潮州,,歇息在一座古廟內,。由于戰(zhàn)亂,民不聊生,,生活貧苦的和尚見少帝駕到,,也無名貴菜肴招待,只好到田地里胡亂摘了些甘薯葉,,經(jīng)出水后略略除去苦澀味,,草草制成湯肴奉獻,饑腸轆轆的少帝吃后稱贊不已,,問起菜名,,和尚答道:“山野貧僧,不知此菜名稱,,但愿能解除皇上饑渴,,重振軍威,,確保大宋江山安全無恙?!鄙俚勐牶?,極為感動,便替這道菜賜名“護國菜”,。每此,,代代流傳,沿襲至今,。
爭議
據(jù)福建圖書館收藏的一部《金薯傳習錄》所記,,番薯是明代萬歷二十一年,福建華僑陳振龍從呂宋(菲律賓)偷傳回福州并與其兒子陳經(jīng)倫推廣的,。與其同時代的徐當啟也曾寫了一篇《甘薯疏》,。此書已失傳,但從其留下的《甘薯疏序》一文中可看到,,萬歷年間番薯確是一件新鮮事物,,只有閩、粵少數(shù)地方種植,。徐當啟感到可惜,,極力主張推廣,因而寫下了《甘薯疏》,。由此可證明,,番薯確是明代從海外傳進。南宋帝至明萬歷相隔三百多年,。那么宋帝民兵敗南逃時怎會有番薯葉可食,?“護國菜”的這一傳說似不可信。然而,,潮汕一些老師父傳說,,使用番薯葉做護國菜較為理想,但只能在秋冬才有,。因此,平時也常用野菜制做,。這些野菜除去苦澀味,,作出的菜一樣有風味。如果說護國菜的來歷可信的話,,那么當時宋帝食的不是番薯葉而是野菜了,。
據(jù)考,廣東《電白縣志》載:廣東吳川名醫(yī)林懷芝,,因給交趾王的女兒治好了病,,國王賜給他生甘薯,,他將其暗藏攜帶回國,種植發(fā)展,?!督鹗韨髁曚洝穭t記載著明萬歷年間,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到菲律賓經(jīng)商,,不顧當?shù)匚靼嘌喇斁謬澜适韨魅胫袊囊?guī)定,,以重金購得薯藤數(shù)尺,藏于船繩之中帶回家鄉(xiāng),,試種成功,,遂在民間推廣。
既然甘薯的引進是在明朝,,那么南宋末年,,粵東的和尚要在田地里摘到甘薯葉是很難成說的,但是,,一代代的人們,,寧可信其然而不問其所以然,他們被“護國菜”故事的悲壯之情感動了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