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州2020年“國際博物館日”暨“中國旅游日”系列活動18日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舉行,,在活動重頭項目“后疫情時代 云經濟下的文旅變革”論壇上,,廣州市文廣旅局、博物館界,、旅游界,、學界的代表濟濟一堂,暢談廣州博物館行業(yè),、旅游業(yè)的新趨勢,,以及文旅融合的新前景。
圖片來源:廣州日報
文旅體驗會進一步與數字化結合
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,,文旅業(yè)是受影響最深的行業(yè)之一,。但同時,,很多基于新技術、新需求而產生的新業(yè)態(tài)也在蓬勃生長,。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系教授周曉芳說,,前兩天廣東啟動了省內組團游,讓大家很欣喜,。在當前的形勢下,,“地方化”的特點可能會突出,“接下來我們可能看到‘廣東人游廣東’這樣的活動會越來越多,。而且在疫情之后,,文旅產品需要進一步提升,需要更多的創(chuàng)意化,,推出更多有聲的、可視的產品,?!薄绑w驗”也會進一步數字化,“數字化的云岡石窟,、南岳大廟等等,,都是已經做出來的成果?!贝送鈶撽P注的是體驗的“平臺化”,,文旅行業(yè)如果單靠自身推廣,投入會很大,,而如果以自身作為一個平臺,,聯(lián)通、撬動更多資源,,效果會更好,。
過去幾個月,很多博物館以及景區(qū)在新媒體方面的探索顯著加速,,線上展覽,、景區(qū)云游等等,讓很多人在手機端就能看非常豐富的內容,。那么“云經濟”對未來博物館,、景區(qū)的發(fā)展會帶來哪些影響?在“云經濟”之中,,大家應該怎樣結合自己的特色,,擴大影響,做好服務,?對此,,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、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表示:疫情來得很突然,而且是全球性的,,但我們博物館應對得很好,,為什么呢?因為國內在多年以前,,就已經開始做很多基礎性的工作,,進行技術方面的投入,包括前幾年國家文物局還有“互聯(lián)網+”的計劃,,就是想通過科技的手段,,讓展廳里的展品、庫房里沒機會露臉的藏品甚至很多故事沒講透的藏品,,活起來,,“所以過去這幾個月,我們可以快速反應,,推出多種形式的線上服務,。拿南越王宮博物館來說,最近有幾次線上活動,,比如跟人民日報的合作,,反響很大,都是百萬計的點擊量,,非常鼓舞人,。”
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程存潔表示:以疫情期間國家文物局推出的線上海報接力活動“文物系荊楚 祝福送祖國”來說,,2月21日啟動,,接力的文博機構有140多個,出了接近400幅的海報,,廣州參與接力的有5家,,出了19款海報??偣灿?.3億人次在微博上觀看了這個活動,,“這個真是遠遠超出了我們之前的想象,對我們造成了極大的沖擊”,,借助“云”,,博物館和觀眾之間好像沒有距離了。
本土文化資源借助新技術擴大影響
近年來本土情懷,、鄉(xiāng)土意識在不斷強化,,很多年輕人加入到發(fā)掘和保護本鄉(xiāng)本土的文化資源的隊伍里面來。同時很多人,、很多文化機構也越來越多地走出去,,比如博物館辦巡展,、聯(lián)合展等。那么,,廣州本土的文化資源,,怎么才能在廣州之外產生更大的影響?
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柯顯東表示,,借助云技術,、大大擴展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資源推廣范圍。廣州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,,文化資源非常豐富,,但如果只是用傳統(tǒng)的傳播方式,就算全中國人都來看,,也不過14億觀眾,。但把這些資源放到網上去,輔以好的講述方式,,影響到的潛在受眾,,可能就是全球范圍的70億人。
程存潔也認為,,廣州不僅建城2200多年,歷史從未中斷,,長期繁榮,,而且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的文化遺址可以上推到石器時代,文明史非常漫長,。這些東西,,不僅是屬于廣州的文化財富,也是屬于世界的,。但關鍵在于用怎么樣的方式讓大家了解,、接觸到這些東西。最近大英博物館在網上公開了190萬件館藏,,大家可以免費下載圖片,,這個做法令人震撼。我們的博物館,、紀念館也在做很多這方面的工作,。館藏文物做不了假,這些東西一拿出來,,能了解廣州的歷史,,大家看到也會服氣。
多元和包容——博物館未來發(fā)展方向
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“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:多元和包容”,,全洪說,,“過去一些貧困地區(qū),,接觸到博物館、文物可能很困難,,但現(xiàn)在通過云傳播,,他們就能‘到’博物館看展覽、看文物,,甚至有些外界的文化資源,,能夠和他們當地的一些東西產生聯(lián)系,對接起來,。云經濟的特點,,是無門檻、無邊界,、無天花板,,也就是說各種各樣的方式都可以用?!比檫€表示現(xiàn)在的“體驗”,,不再是你擺一堆文物在那里,你來看,,愛來不來,,愛看不看,而是要把文物里面的故事講好,,而且讓人聽到,。這就牽扯到博物館應該怎樣開發(fā)出高質量的產品,讓大家欣賞,。文化遺產不可再生,,保護、展示和開發(fā)要協(xié)調好,,才能提高博物館的格局,。
現(xiàn)場有觀眾提問:新技術的出現(xiàn),一方面會帶來更多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可能性,,但是另一方面,,比如老人和小孩,比如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,,可能不太方便通過新技術,、新展示手段來參與,博物館在這些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進,?對此全洪,、程存潔都表示,相關的服務一直在提升,,包括無障礙通道,、盲文說明牌,、借助觸摸來體驗的復制展品等等,但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,,也需要和各方面的專業(yè)人士合作,。比如在昨天的活動現(xiàn)場推出的30個廣州文物故事,還有帥府紀念館之前在一些主流聽播平臺上推出的“‘汀’說帥府”等項目,,初衷之一就是服務視障人士,。又如今年5月17日助殘日期間,廣州的博物館推出的針對聽障人士的手語培訓,、導賞等,,都是和有關領域的專業(yè)機構合作的探索。